寄望未来,习近平主席指出,将中乌关系打造成为不同体量、不同制度、不同文化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,更好服务各自国家发展,增进两国人民福祉。
省级预算安排衔接资金32.85亿元,全省53个脱贫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63.3亿元此外,截至10月底,累计发行新增债券358.8亿元,用于高标准农田、产业园等一批农业农村领域的项目建设,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军需。
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马晓飞说,下一步,将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力度和政策供给强度,推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,为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坚实财力保障。其中,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76.48亿元,较去年增加14.8%。其中,2023年筹措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07亿元、农机购置补贴23.8亿元、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9.5亿元。5只涉农类省级政府投资基金累计直接投资项目179个、金额51.21亿元,培育出秋乐种业、金豆子、牧原集团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。截至2023年10月底,中原农险已与省内142个市县政府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,承保农户761.49万户,提供风险保障金936.01亿元。
2015年以来,累计筹措耕地地力保护补贴、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、农机购置补贴等补贴资金1189亿元,对冲了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,降低种粮农民生产成本,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。全省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155亿元,支持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,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,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超300万亩。徐亚冲将一块音板放于桌面,手握锉刀在凹凸的木纹间来回游走,为古琴挖制槽腹。
上世纪70年代初,兰考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,泡桐也渐渐完成了历史使命。在河南省兰考县,早年用来防风固沙的泡桐树,在生态环境变好后,成了制作民族乐器的好材料。堌阳镇民族乐器产业集群的品牌打得响亮,今天特意来考察产品。2022年,兰考被授予中国民族乐器之乡称号。
人民日报记者 王者 摄今年30多岁的徐亚冲,是土生土长的范场村人。下高速口,车行不到10公里,便来到位于音乐小镇中央的中国民族乐器博览馆。
穿过博览馆中厅,来到博览馆内,漯河市召陵区实验中学组织八年级学生前来参观研学,了解兰考依靠泡桐脱贫致富的历程。依靠泡桐种植发展民族乐器产业,河南兰考堌阳镇——泡桐花开 琴声悠扬人民日报记者 王者核心阅读昔日盐碱地,今朝琴声扬。兰考音乐小镇一角。徐亚冲在调试古琴。
做琴间隙,他从简单的音律学起,向琴坊的老师学习如何弹奏古琴。在音乐小镇,每天都有各式民族乐器培训班举行,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慕名前来,小镇民乐氛围浓厚。镇上的产业园内,机器轰鸣,现代化的乐器生产流水线忙碌不停,一台台乐器从这里批量产出,销往海内外各地。短短几年时间,他们制作的古筝、琵琶便得到了市场认可。
从选材、开料、选料教起,张连根讲得细致,村民们学得认真。在父亲的熏陶下,他从小开始学做琴。
槽腹结构决定古琴音色,对古琴音量、音质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影响。小院深处,徐亚冲端坐古琴前,手指轻挑银弦。
从制琴到懂琴——一颗匠心的几代传承黄昏时分,步入范场村,路途平坦,窗明几净,村庄道路旁悬挂着各式乐器元素的装饰品。去年,堌阳镇启动筝乐育苗志愿服务项目,在音乐小镇商业街上组织举办民族乐器公益培训活动,培训对象为音乐小镇的商户,每家商户可选派一人免费学习。一把古琴,200多道工序,纷繁复杂,选材、削面、挖腹、合琴、上灰……任何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。从作坊到产业——一个富民的产业集群今年订单量大,海外订单增长明显。相比于年产几千台的流水线,徐亚冲一年只能做十几张琴。长在黄河故道沙土中的兰考泡桐,制作成板材后纹路清晰,适合做乐器的面板。
不多时,曲罢,记者跟随徐亚冲步入后院。2019年,兰考县投资20亿元,在堌阳镇建造占地面积321公顷的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园区,壮大民族乐器产业集群。
在门面签订的订单可以马上在园区转入生产。工人在精心制作古筝。
同时,积极实施人才引进和系列人才培养活动,全县现有民族乐器专业人才达1400人。如今,他制作的琴能卖到上万元以上。
工人周金伟将古筝的侧板与面板仔细粘黏,将其放入高频压膜机中,不到一分钟,古筝的模坯便做好下线,进入下一个工艺环节。3个月的时间里,对乐器演奏零基础的商户们渐渐掌握了众多古筝演奏的技巧和方法,能够独立演奏表演类曲目。厂房距离音乐小镇商业街只有5分钟的路程,冯磊直言,前店后厂模式极大提高了生产销售衔接的效率。漫步兰考,泡桐成林,琴声悠扬。
兰考县堌阳镇政府供图一曲空灵婉转、清丽细腻的《夕阳箫鼓》旋律从博览馆中厅传出。不试怎么知道不行?代士永风尘仆仆跑到上海,叩开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大门。
近日,记者走进兰考县堌阳镇,实地探访音乐小镇的岁月变迁。2021年,兰考县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,成立民族乐器发展研究院,旨在培养一批民族乐器制作、演艺专业技术人才和民乐教师,进一步推进兰考文艺事业发展。
如今,徐亚冲也收了几名徒弟,希望这份做琴的手艺能够传承下去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让他制作的古琴音色与品质上乘,许多音乐演奏家纷纷慕名来求购。
然而,产业化的转型也非一蹴而就。堌阳镇范场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学习用泡桐制作民族乐器,一个个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。1962年,焦裕禄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,带领全县人民种植泡桐树,治理风沙、改善环境。近年来,兰考县以音乐小镇为培训基地,开展各类乐器演奏培训班,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。
进入90年代,范场村的乐器产量越来越多,但单一的销路难以消化产量的增长,许多乐器生产者纷纷从范场村走出,来到镇上集资兴办工厂。来到音乐小镇研学、旅游的人特别多,民族乐器的普及率不断提高。
从那以后,泡桐原料源源不断从范场村运往上海,成为制作音板的原料。兰考焦桐乐器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将自己的生产车间搬到了产业园内。
以兰考红色文旅产业为依托,范场村倾力打造民族乐器村,目前每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。来自天津的孙嘉怡打算在当地开一家琴行,专程来堌阳镇挑选产品。